| 网站首页 | 资讯 | Photo |  | 交友 |  | 硬盘 | 留言 |  | 
您现在的位置: 同志社区 >> 资讯 >> 新闻 >> 国内新闻 >> 文章正文
今天是:

  没有公告

  • 美国宽容对待同性恋 大学

  • 中国校园同性恋深度调查 同性恋是可以培养的?
          ★★★
    中国校园同性恋深度调查 同性恋是可以培养的?
    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6-1-17

    22岁的常坤是新疆雪莲花 艾滋病教研项目的协调人。2005年,为了推进“新疆同志活动组项目”,常坤开始通过网络大量接触“同志”,至今已与近70名同性恋者有过交流,其中有不少是大学生。

    在他接触到的同性恋大学生中,有的人会在朋友圈子里公开自己的性取向,甚至站出来建设同性恋网站,组织以同性恋为主题的志愿工作;有的则只愿意化名之后在网上以同性恋身份活动,而现实生活中,没有人知道他(她)的实际性取向;有的人甚至一直不明白或是不肯承认自己是同性恋,徘徊在对同性的爱慕和跟一个异性结婚的未来之间。

    常坤说,很多同性恋者还都是在隐藏自我的状态下,这样选择主要是由于社会压力较大和自我认同不足。常坤在网上接触到的同性恋大学生,不少会对这个话题采取回避的态度,不愿深谈。

    在对校园异性恋的调查中,常坤也发现有的人对同性恋的了解限于“道听途说”,结果就以讹传讹,不解者有之,批判者有之,认为“和我无关”者更是大有人在。

    2005年,常坤在北京参加了一次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举办的暑期夏令营。他戏称这个夏令营是“北京同性恋异性恋大学生联谊会”。半个月的时间里,一群大学生,有同性恋也有异性恋,一起讨论志愿工作,同桌吃饭,同屋就寝,最后一晚玩游戏到凌晨。临别的时候,大家都依依不舍。

    “这个群体是一种人类发展的正常现象,可是现今却人为地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和评判。我认为,作为一个积极生活的人,他们在没有妨害他人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前提下,有选择自己所喜欢所向往的生活的一切权利。”在自己的博客上,常坤如此写道。(实习生 罗维)

    教授张北川: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同性恋者

    青岛大学教授张北川长期研究同性恋问题,写作了我国第一部研究同性恋现象的学术理论专著。他说,近几年,中国的同性恋现象如冰山一角,渐渐显露出来。由于同性恋话题的敏感性,以及认识程度不够,以往社会上、学术界对这个问题都普遍持漠视的态度,对同性恋者往往怀有偏见甚至敌意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以及同性恋群体和一些学者、志愿者的争取,正视同性恋的趋势逐渐显现出来。对同性恋这一社会现象的新闻报道以及专门研究,虽然仍旧稀少,但数量上比以往有增加,这是好事。

    张教授希望,全社会能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 同性恋者,因为他们除了性取向和我们不一样以外,其他都一样。他们就生活在我们中间,需要理解和认可。

    张北川说,有一种说法,我国的“同志”已达到3000万人,但由于种种原因,他们过着不为人知的“地下生活”。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,交流渠道的闭塞和信息的匮乏,导致外部对“同志”群体充满猜疑,这更加深了“同志”群体本身的心理负担和心理障碍,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。这种外界和他们群体间的鸿沟越来越深,越是不了解越不能相互理解,越不理解就让“同志”的生活显得越神秘,越与常人不同,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。

    张北川希望全社会都能以新眼光来看待这一现象。我们应该对异性恋怎么看,就对同性恋怎么看。(万兴亚)

    复旦同性恋公选课:从爆棚到平静 从好奇到宽容

    2005年,被一些媒体认为是“中国同性恋者告别隐秘时代的转折”。论据之一就是,复旦大学在这一年开设了《同性恋研究》本科生公共选修课,这是中国高校首次为本科生开设此类公选课。

    2005年9月7日《同性恋研究》第一堂课的热闹情景,至今让复旦的不少学生念念不忘。离开课还有半个多小时,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,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,实在挤不下了,站

    在走廊的学生干脆推开窗,挤进脑袋来听课。几乎所有媒体都用了“爆棚”两字来形容当晚的热闹。选修的名额只有100个,早被一抢而空,多数人是以旁听身份来听讲的。金融、物理、法律、新闻……旁听学生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。他们中多数人坦言,好奇,是他们来听课的第一原因。

    该课主讲人、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博士这样评价学生们的好奇心:“因为好奇,而能有更多的学生投入这个研究领域,对学术是非常有好处的”。

    “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?”很多媒体、很多学生都问过孙中欣这个问题,似乎有许多可以假设的理由。但孙中欣觉得“开课很正常,很自然”。主攻性别研究的孙中欣在教学过程中发现,很多人对同性恋问题缺乏基本的了解,这就造成了偏见和歧视。“希望从知识领域提高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,这对这个人群的利益、对整个社会文明都会起到积极的意义。”

    孙中欣坚持《同性恋研究》是一门普通学术课。“一开始受到热切关注,与话题敏感,缺乏了解有关,但好奇不会成为学生坚持听课的动力,最终留在课堂上的,是对这个课题有兴趣的学生。”开课的情况证实了孙中欣的想法。

    《同性恋研究》主要以讲座为主。从9月7日开课的爆棚,到此后的数度人满为患,再到后来,站着听讲的人慢慢少了,逐步回归到正常平静的课堂上来。事实上,开课第一天,就有学生中途退席。国际金融系的一个学生在交完问卷听了半小时后离开,他坦言“来听课是因为很好奇,觉得这个群体很神秘,不过内容有点学术,不太吸引人。”

    对同性恋研究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留在了课堂上。他们听专家演讲,也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质疑。孙中欣说她欢迎学生的任何质疑,这样同学们才会通过自己的辨别,吸收新知识,修正观点。

    虽然一个学期的课程改变不了太多,但还是有一些变化在悄悄发生。第一堂课时,孙中欣给学生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,在对同性恋的看法一项中,90%以上的学生认为“正常”。但在课后,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假设身边有朋友是同性恋,多数学生还是“觉得怪怪的”。现在,再拿这个问题去问学生,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“虽然不能马上接受,但可能会理解”。

    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下一页  

    文章录入:bb1069    责任编辑:bb1069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【字体: 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